首页 |  导语 |  头条 |  图片新闻 |  本网特稿 |  名家推荐 |  丛书简介 |  理论精品 |  图解“四个全面” |  返回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智库专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知与行”丛书出版座谈会丛书简介
《小康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构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理论支撑
——《小康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简介
时间:2017-11-15    作者:张凤莲     浏览量: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社会科学院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础上,全面深入系统地追踪研究、深度解读党和国家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形成初步研究成果《小康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并作为“知与行”丛书之一。在《小康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撰写的过程中,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唐洲雁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丛书主编,亲自确立了全书的写作框架和提纲,为全书撰写了前言并最后审阅定稿。副院长杨金卫研究员对全书的研究、撰写进行了重要指导。全院十几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书的研究撰写,因而,本书是集体研究的成果,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汗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它既包括战略目标,也包括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具有统领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小康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在系统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紧密关系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为什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怎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应该干什么等问题而展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目标,它契合了中国梦的人民本位本质,链接了中国梦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愿景,构建了中国梦家国一统的体系。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具有浓厚的小康情节,从古代早《诗经》里的“小康”,到近代康有为《大同书》里的“小康社会”,再到当代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以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已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魂牵梦绕的共同追求;从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维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和必经阶段,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奋斗、自觉选择的结果,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体现了全国人民的自觉能动性,彰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科学性,全面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角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然会极大地增强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激发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巨大力量和动能。

“全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特质和精髓。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互促共进的社会。同时,也是东中西部不同地域、老少边穷不同地区、城市乡村不同地方都要达到的全面小康。另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凝心聚力、共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特质决定了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必须统筹推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区域的进步和发展,必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化解这种矛盾,必须依靠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要务和关键。唯有发展,才能解决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也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宏伟目标。经过6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各个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依然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始终依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因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推进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和阶梯,只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化解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只有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和必经阶段,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要及时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飞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并为未来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简单延续,它是更高阶段上的国家建设,必将面临更多更大的新问题、新挑战,现代化的最终实现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宏大的战略、更严酷的斗争,是经济模式、生产方式乃至文明形态的根本转变和飞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的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做到“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和目标,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识。要改变目前社会发展中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状况,把推动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作为决战全面建成小康关键时期的重要任务,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无尽头。在新的历史时期,山东社会科学院将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追踪党和国家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和有关指示精神,尽快形成一批精品力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厚实的理论支撑。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56号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704698
山东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1-2015 by sdass.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