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  视频 |  领导关怀 |  寄语感言 |  共襄盛举 |  岁月如歌 |  创新工程 |  智库建设 |  智库联盟 |  高层论坛 |  高端访谈 |  文库名家 |  三类人才 |  朝花夕拾 |  春华秋实 |  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智库专题薪火承续 四秩芳华岁月如歌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深化“三农”问题研究
——山东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8-11-06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8年6月15日第65期     作者:许英梅     浏览量: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新时代“三农”问题状况和发展目标出发,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一项重大战略。中央已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讨论时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明确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山东省委正在精心打造乡村振兴山东样板。深入研究“三农”问题,以优异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山东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面临的头等重要任务。在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我院成立40周年之际,回顾农村发展研究所在研究“三农”问题上走过的道路,展望乡村振兴战略给新时代“三农”问题研究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家感慨万千,对发展前途倍加充满信心。

一、发展历程回顾

1978年3月,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时即设经济研究室。1980年7月,经济研究室分为第一经济研究室和第二经济研究室。1981年5月第一经济研究室改称经济研究所,第二经济研究室改称部门经济研究所。1982年,部门经济研究所内成立了3个研究室,即工业经济研究室、农业经济研究室、财贸经济研究室。1991年10月农业经济研究室独立为农村经济研究所,2008年农村经济研究所改建为农村发展研究所。农发所现有科研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5人、博士5人。

农村发展研究所历任领导班子:第一任,所长刘荣勤(1991-1997),副所长徐润芳(1992-1995)、秦庆武(1995-1997);第二任,所长秦庆武(1997-2009),副所长刘卫东(1998-2002)、许锦英(2003-2009);第三任(现任),所长张清津,副所长郭春。刘荣勤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秦庆武是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张清津是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这些学术带头人,为农村发展研究所不断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丰硕科研成果

农村发展研究所与时代同发展、与社会共进步,深入研究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一)关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效益问题、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村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刘荣勤于1993年连续发表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理论和政策》《高产优质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报告,引起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三高”农业的提法为决策层所接受,在中央相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中多次受到肯定,并在全国引起反响。农业要实现高收益,必须改变传统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严重分割的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这种新的经营方式被称为农业产业化。秦庆武在此方面研究颇深,先后出版相关专著四部。许锦英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农机服务产业化——中国农业转型的帕累托制度安排》(专著)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小农经济整合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获山东省第二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张清津、郭春、吴炜峰等撰写的呈阅件《发展总部经济,占据农业生产经营制高点》,获得时任省长的肯定性批示。

(二)关于农村小康战略、新农村建设、制度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

农村小康问题是我省社科界在全国率先提出的。早在1991年,刘荣勤就同省政府有关部门同志一起调研,撰写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该文被评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此后,刘荣勤主编出版了“中国农村小康之路”系列丛书。此外,秦庆武、刘卫东等编著的《农村小康战略概论》和张清津等编著的《中国农村小康指标体系》,均比较早地研究了农村小康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农发所拿出了众多研究成果,如,许锦英撰写的《合作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制度载体》,张清津撰写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根本之策是提升山东制度竞争力》,均获得时任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三)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的研究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在实施家庭承包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完善农村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农发所的研究人员就开始深入研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方面问题,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突出的有:秦庆武担任首席专家的课题组撰写的《对山东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问题的调查研究》被中央政策研究室《简报》摘编,并获得温家宝总理肯定性批示。秦庆武撰写的《361户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看法》获时任副省长王军民的批示。王新志与杜志雄合作撰写的研究报告《关于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考及建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报送农业部,获得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肯定性批示。王新志撰写的《以家庭农场为依托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获王军民、陈光等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四)关于县级综合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县作为城市和农村连接的纽带,担负着领导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直接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典型经验,多是在县级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例如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起始于诸城,股份制合作起始于寿光,农村新型医疗合作社起始于莱阳等。农发所的研究人员多年来始终重视这些农村改革与发展典型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在诸城长期蹲点调研,总结诸城经验,出版了《商品经济大合唱》《国情调查·诸城卷》,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2006年秦庆武、张卫国、王新志参与撰写的《关于加快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调查报告》先后获时任省委副书记姜大明、副省长赵克志、省委书记张高丽、省长韩寓群肯定性批示。

 

三、主要社会影响

农发所坚持开门办所,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涉农部门、学术团队合作,以多种形式开展理论研究与学术活动,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一)对外交流活动频繁。

秦庆武、张清津作为学术带头人,曾多次参与重大对外交流活动。十几年来,秦庆武先后赴省内、国内各地及越南、日本、美国等许多地方参加高端学术会议,并做会议主旨发言和讲学。张清津先后赴省内、国内各地及泰国、美国等参加高端学术会议,并做会议主旨发言和讲学等。此外,农村发展研究所作为省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的常设机构,紧紧围绕“三农”问题,主办关于“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对加入WTO,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三农问题论坛”“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学术研讨会。2009年10月和2016年10月两次承办全国社科院系统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共同探讨中国“三农”工作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国社科院系统农经研究为推动工作上新台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学术刊物及智库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5年,农发所与山东省畜牧合作社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创办了《合作经济》杂志,在全国公开发行,秦庆武担任副主编。2015年6月组建农村发展创新团队,张清津任首席专家。参与省委省政府以及地方相关部门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研究活动,较好地发挥了理论咨询机构的作用,特别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新时代“三农”问题等领域的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1月创办学术集刊《经济动态与评论》,张清津担任主编。

为了提升我省“三农”领域新型智库建设水平,促进农业产业智慧化,为“三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发所发起成立了山东“三农智库”。智库汇聚国内外“三农”领域200多名顶级政策专家、技术专家、产业专家、金融专家、规划专家、社会关系专家,并与农业部规划设计院、清华同衡、中农富通等单位达成战略合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精准智力服务,以助实现山东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四、几点基本经验

农村发展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27年的岁月。这27年间,农村发展研究所快速发展,取得了大量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共出版专著23部,在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260余篇,调查研究报告150余篇;共承担全国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1项,省级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5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6项,其中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5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8项。许多应用研究成果进入了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在促进山东省新时代“三农”工作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7年的发展历程中,农发所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1.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

科研方向关系到一个研究所的生存、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每个新兴学科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下的产物,因此,农发所在确定科研方向时充分考虑了山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就是一个研究方向;山东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比例高,如何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是一个研究热点;山东农村东、中、西部发展差异较大,如何精准扶贫也是一个探索热点。总之,农发所立足本省、面向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进行探索研究,为山东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2.选准明确的服务目标

农村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证性、普及型很强的学科,农村经济研究成果最终需要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体现研究价值。作为地方社科院研究所,首先应明确服务目标是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发所的科研人员都拥有扎实的农村经济理论知识,有着丰富的社会调研经验。作为地方社科院研究所,农发所是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服务。多年来,农发所的科研人员深入农村调研,及时总结山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经验、新举措,积极向省委省政府进言献策,努力当好省委省政府的参谋和助手。

3.不断优化科研结构

农发所的每一个课题、每一项规划都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许多角度,由多方面通过千丝万缕罗织而成。农发所创新团队打破以往个人独立研究的模式,通过合理优化使个人专长与集体智慧有机结合、自愿与需要相结合、新老搭配等形式,做到了科研工作的最佳组合。农发所以专业学科为阵地,引进竞争机制,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更有利于把重大、复杂理论问题研究透彻,有益于快出精品、多出精品,有利于加速青年科研人员培养,有利于参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

4.学术带头人坚持传帮带

农发所在科研工作中始终保持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优良传统。刘荣勤共承担国家课题2项,省级重点课题10余项,研究报告70余篇,成果累计总量达280余万字。秦庆武在省以上学术刊物和理论报刊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200余篇,个人专著3本,主编或合著10余本。张清津继续沿袭农发所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为本所青年科研人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五、未来发展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为从事“三农”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农发所认真讨论了今后的发展目标:以新时代新发展为坐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创新意识,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探索新时代“三农”发展规律,努力把农发所建设成为全省的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高层次智库作用。

第一,使科研成果更多地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力争实现新突破。一要有敏锐性,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农村发展研究的主攻方向。二要快速反应,对于重大现实问题,能及时发现问题、展开调研、形成研究报告。三要有预见性,搞好应用对策研究,善于发现深层次的问题。集思广益,全所动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更好地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第二,着力提高科研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科研主攻方向,努力出精品;抓好专家队伍建设,做好中长期规划;创建品牌研究所,抓好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农发所秉承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逐步完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加强党建工作,积极创建和谐研究所。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党性修养,持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时刻不忘初心,始终牢记使命,着力改进作风,积极担当作为,自觉落在实处,走在前列。

第四,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再创农发所发展的新辉煌。连续十四年国家发布的一号文件中都对“三农”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这对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为今后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地方社科院的农发所,我们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学习领会相关会议精神,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服务农村的使命感,多出精品力作,再创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新辉煌!

(作者系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56号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704698
山东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1-2015 by sdass.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