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  视频 |  领导关怀 |  寄语感言 |  共襄盛举 |  岁月如歌 |  创新工程 |  智库建设 |  智库联盟 |  高层论坛 |  高端访谈 |  文库名家 |  三类人才 |  朝花夕拾 |  春华秋实 |  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智库专题薪火承续 四秩芳华岁月如歌
孜孜探寻“富饶海洋”“和谐海洋”“美丽海洋”的蔚为大观
——山东社科院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发展记迹
时间:2018-11-06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报道》第76期    作者:孙吉亭     浏览量:
 


山东社科院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前身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海洋经济专业研究机构。早在197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经济科学规划会议,建议山东社会科学院(时称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海洋经济或渔业经济研究室,以加强相关研究。同年6月,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召开世界经济科学规划会议,再次建议山东加强世界海洋经济的研究。1981年5月,山东省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山东社会科学院建立海洋经济研究所,编制4人。1982年10月,院党组决定以30人的编制设立海洋经济研究所,并向省计委、省财政厅报送《关于追加海洋经济研究所建筑面积的报告》,将科研用房在已批准500平方米基础上追加到1200平方米,基建投资在已批准30万元基础上再增加40万元,共计70万元。1984年1月,省计委下达年度基建计划,批准海洋经济研究所建设科研用房1200平方米,宿舍1613平方米,总投资47万元。

1981年至2018年,山东社科院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下称海经院)走过了37年时光岁月。在一代代党员干部群众不懈努力下,海经院经过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具有海洋人文社科多学科优势,综合实力较强,人才结构基本合理,精品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内外海洋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海洋经济文化研究机构。历任院长:于方纮,孙斌,高洪涛,郑贵斌,刘洪滨,孙吉亭,刘贤明,王晓明,现任院长崔凤祥。

一、荒山创业,坚守初心

1984年,海经院(时为海经所)迎来了第一批高等院校毕业的六名学生。毕业生之一的孙吉亭直到今天仍清晰地记得,第一任老所长于方纮亲至中国海洋大学引领他们“回家”的情景。那是1984年6月底一个挥汗如雨的炎热下午,于所长带着他们从学校走出来,坐上25路公交汽车,一口气坐到终点。下车后,他们又顺着一条在庄稼地中间被人踩出来的土路走了半天,终于走进一片菜园子里。于方纮所长在菜园子里站定,手指远处的一个荒山,对大家说:“你们往左看,看见一块大石头了吗?”大家抢着回答,看见了,看见了!于所长又说:“你们再往右看,看见一棵小松树了吗?”大家纷纷道,看见了,看见了!于所长手指这片光秃秃的山坡,不无激动地对大家说:“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海洋经济研究所!”

紧接着,这群年轻人又跟着于所长来到一处农舍。这是临时租住的海洋经济研究所办公室(里屋是于所长的宿舍)。于所长和大家一起坐在马扎子上,畅想未来。于所长充满深情地说:“我们海经所的发展,就是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说到这里,于所长站起身来,把手一挥,继续说道:“走向世界!”

于所长的一席话,说得年轻人热血沸腾,干劲十足。在老领导们的带领下,大家随即兵分两路,一路参加所里刚刚承接的国家重点项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之“山东海岸带社会经济综合调查”专题,另一路投身到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中,骑着自行车跑相关手续,坐着拖拉机购建筑材料。筚路蓝缕,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快点完成基建,早日全面转入海洋经济研究之中。历时两年,一座现代化的科研楼和一栋美丽的宿舍楼在荒岭之中拔地而起。如今这片区域早已高楼林立,大道纵横,甚至成为青岛市市中心的位置,海经院(所)也是绿树成荫,生气满园,已然无从寻找往日荒山野岭的痕迹。但是,当年那种心怀理想、艰苦创业、奉献青春的奋斗“初心”,并未迷失在繁闹喧嚣的大都市气息中,而是早已深深地根植于每个海经人的心中。

二、稳抓党建,争优创先

海经院(所)党支部从成立之日,在山东社科院党委的领导下,就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多次被青岛市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方面努力构建党建工作长效化机制,通过完善、制定多项党建工作制度,推进党建工作管理规范化建设,持续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带头作用。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观看十九大会议直播,召开十九大报告专题研讨、专题党课,到青岛雕塑园海滩捡拾垃圾,为贫困地区捐赠衣物,赴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缅怀先烈等形式丰富的活动。在海滩捡拾垃圾时,同志们为了方便把混在沙子中的细小玻璃碴拣起来,都不戴手套,直接用手拣。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每个同志都感动地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通过这些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正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真正落实到实处,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推动海经院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海洋强省建设、为海经院做好海洋经济文化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海经院党支部以此作为科研动力,与此同时紧密按照全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发挥研究优势,创新科研方式,搭建高层次研究平台,找准科研突破口,充分发挥智库功能,推出有决策咨询价值的对策建议,为海洋强国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三、日臻精进,建设团队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日新月盛,不断壮大。人数从少到多,机构设置从小到大,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已成为一个人数众多、机构完备、运转良好的综合研究机构。

创建伊始,研究部门因为人数少,只设有一个研究室。由于对海洋经济的理解也很局限,认为其主要是海洋渔业,因此在引进人才的专业方面,主要以海洋生物和水产方面的人才为主。伴随着“海上山东”战略的实施和对海洋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感到必须从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以及如何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等角度来加以研究,从而将研究室分化成海洋产业研究室、海洋区域经济研究室和海洋生态环境经济研究室。后来再随着海洋经济研究从浅海走向深蓝,特别是在实践中,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也经常向我们求教海洋经济以外的涉海人文社会科学内容,我们又深深体会到知识结构必须是交叉的、复合的、跨界的,因而我们也将引进人才的专业扩大到区域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以及金融学、文化学、历史学和法学等,研究领域也随之逐渐扩大。并于2003年6月培养出在当时我们山东社会科学院唯一的一位博士,改变了全院那时没有博士的状况。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战略,并指出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同时还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海经院科研拓展指明了方向,结合我们已有的专业人才和研究领域、研究项目,分别于2013年1月和2013年5月正式成立了海洋战略与文化发展研究室和海洋金融研究室。

现在海经院除了上述五个专业研究室以外,还设有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环黄海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等四个研究中心,以及办公室、人事管理科、科研管理科、《蓝色经济》编辑部、《中国海洋经济》编辑部、资料室等六个职能与科辅部门。业务职能主要涵盖海洋区域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文化产业等专业的理论探索、战略科学规划与政策研究,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相关部门提供培训、咨询服务等,以及定期出版海洋特色刊物《中国海洋经济》和《蓝色经济》。

四、砥志科研,硕果卓著

海经院几十年来一以贯之地坚守在科研一线,科研工作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结合,贡献出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迄今为止,海经院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29项、省软科学项目19项,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完成呈阅件40余篇,发表学术论文上千篇。

1984年承担了国家重点项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中“山东海岸带社会经济综合调查”专题,于1987年完成,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承担了国家“七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1990年11月,课题最终成果《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专著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我国第一部海洋区域经济综合研究专著,可称为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奠基之作,为我国现代海洋区域开发提供了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该著作先后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并收录在“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库”(第一批)中。

海经院是“海上山东”战略的主要创意者之一。根据山东省海洋开发的战略设想,1991年4月海经院筹划组织了“海上山东”建设理论研讨会,出版的《“海上山东”建设概论》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7年,山东社会科学院与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联合成立海洋经济研究中心。2000年1月,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准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基地为省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之一,挂靠山东社会科学院。海经院科研人员作为这些研究平台的主要研究力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经院承担了国家、省、市、院设立的大量纵向与横向研究项目,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些成果进入了国家和省市的领导决策之中。海经院研究人员除了个人出版大量专著以外,从2008年开始集体创作海洋经济系列专著《海洋经济理论与实务》《蓝色经济研究》《海洋产业经济研究》《蓝色经济学》《海洋科技产业论》《山东海洋资源与产业开发研究》等,进一步提升了海经院整体研究水平,满足了国家和省里海洋经济和蓝色革命飞速发展的理论需求,同时扩大了海经院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影响。

1993年开始创办《海洋经济》季刊(后更名为《蓝色经济》),全国发行。《蓝色经济》至今已发表大量海洋经济论文和调查报告,促进了海洋经济研究的繁荣发展。2016年以来,海经院承担了《中国海洋经济》杂志的编辑工作,设有“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海洋生态经济”“海洋经济理论”“海洋文化产业”“国外海洋经济”等固定栏目,至今已出版6期。现在,《中国海洋经济》已得到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学术界的认可,每期都有多位著名学者惠赐大作。在创刊号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教授亲自撰写了学术论文《浅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建议》,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反响。

五、对外交流,放眼世界

世界海洋经济竞争博弈的结果显示,唯有合作才是王道,才是“天下理念”下合一而行的最好选择。海经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途径,积极开拓国际视野。特别是当前,中国海洋经济进入调整期,资源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为突破这一困局,全面打造海洋经济升级版,在继续激发海洋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外,还必须运用全球战略眼光,从更大范围和更宽视野谋划海洋经济发展。

早在建所初期,海经所就派团赴苏联学术访问,以后又不断地出访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海洋经济发达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多次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选派科研人员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邀请澳大利亚专家来所讲课,聘请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的玉永秀先生、崔载先先生为海经所名誉研究员。

为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2012年和2018年分别与韩国庆南发展研究院和韩国济州研究院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与庆南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了两届“中韩海洋发展研讨会”,与济州研究院共同主办了首届“中韩海洋·文化研讨会”。中韩两国合作源远流长,它既是两国人民的智慧选择,又是中国“天下”一体、“四海”一家的“中国式”发展模式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些学术交流促进了相互了解,拓展了合作领域。

积极打造学术品牌。“中韩海洋经济学术研讨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韩两国海洋界著名的研讨会品牌。早在2010年和2011年,海经所与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就共同主办首届和第二届“中韩海洋经济学术研讨会”,从2012年开始,又以山东社科院与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共同主办,海经院承办的形式继续举办“中韩海洋经济学术研讨会”,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九届,九届的研讨主题都聚焦于两国当时海洋发展的最前沿学术问题,得到两国学术界的较高认可。2014年在济南举办的第五届研讨会上,大家达成一致共识:随着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海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充分利用邻近海洋的良好区位优势,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的共识。在2018年第九届研讨会中,围绕新时代中韩海洋经济合作方案的主题,中韩双方分别就“中韩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山东省对外经济合作政策及中韩合作”“朝鲜半岛新经济地图构想及中韩合作”“中韩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及中韩合作”“韩国海洋城市发展政策及中韩合作”“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内容进行了研讨,推进了中国“一带一路”与韩国“新北方·新南方”政策的有效对接,壮大了中国在东北亚海洋区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学术价值,还为东北亚和平海洋空间、和谐海洋社会贡献了力量。

六、展望未来,蔚为大观

在这风云际会、大有可为的时代,海经院将紧随国家全面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脚踏实地钻研,毫不懈怠地创新,进一步彰显海洋特色,重点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着力发展成为山东社科院特色品牌研究院,打造成为中国与山东海洋经济与文化研究的一流智库,成为省委、省政府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决策方面信得过的智囊团。

第一,夯实党建主体责任。在山东社科院党委的领导下,海经院党支部切实抓好理论学习,不断加大调研力度,把学习和调研成果转化为改进提升工作的强大支撑,夯实思想根基,为海洋经济文化研究不断积累理论素材和实践,发挥好海洋研究人才、海洋特色智库优势,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切实加强管理,推动院党委各项决策落地生根。

第二,更加聚焦科研主业。海经院将充分发挥现有的多学科人才集聚优势,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研队伍,坚定海洋强国建设信念,抓住历史机遇,扎实做好海洋经济文化研究,推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国内海洋经济与文化界的知名度:一是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全力组织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等各类课题,力争更多国家级课题和省级课题获得立项;二是加强海洋特色智库建设,紧密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系列重要论述,深度对接海洋强省建设需求,认真谋划科研选题,推出一批高质量咨政建言成果,更好地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三是找准科研突破口,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争取每年在C刊发表文章和省领导批示10篇以上,让科研成果产生更大、更多的社会反响;四是进一步打造和完善学术平台,办好中韩海洋经济学术研讨会、中韩海洋发展学术研讨会、中韩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为开展海洋经济与文化的国际交流提供平台,同时将合作交流的视野拓展到东亚乃至欧美等世界其他沿海大国中去;五是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把《中国海洋经济》和《蓝色经济》打造成一流精品刊物和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刊物的影响因子;六是吸引和引进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方面的高端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素养和能力。

第三,更加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海经院将以自律和精进之心,不断加强团队的自身建设,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组织活动,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团队的整体工作热情和整体素质。同时,充分发挥人才的战略支撑作用,大力培育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本院的科研工作和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要围绕院所的科研规划,并立足于实际需求,精准地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并通过培训、再教育、联合培养交流等途径对现有人才进行深化培育,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看世界,同时为本单位的人才积极搭建提升自我和对外交流的渠道,拓宽单位人才的成长路径。

第四,积极拓展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渠道,通过学术研讨、人员互访等交流平台和活动,进一步推动海经院与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院校建立务实合作关系,吸收和借鉴这些优秀机构的组织管理、学术科研、文化建设等经验。同时,做好对外宣传平台,通过纸媒、电媒、官微等多元化的形式进一步大力宣传山东省海洋经济与文化研究院,提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时代新担当,中国思考、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正跟随每一位海洋科研奋斗者的脚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掀起波澜。海经院将以梦为马,智者蜂起,同每一位海洋科研人一起不断探索中国海洋发展的未来,以潜精研思、奋斗拼搏的姿态,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一往无前!

(作者为山东社科院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56号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704698
山东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1-2015 by sdass.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