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  视频 |  领导关怀 |  寄语感言 |  共襄盛举 |  岁月如歌 |  创新工程 |  智库建设 |  智库联盟 |  高层论坛 |  高端访谈 |  文库名家 |  三类人才 |  朝花夕拾 |  春华秋实 |  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智库专题薪火承续 四秩芳华院友论坛
智慧激荡的思想盛宴  文化交融的人生课堂
——邵景均“关于做学问、写文章的几点体会”主题报告撷英
时间:2018-11-01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院官网    作者:凌琪     浏览量:
 

 


 

2018年4月10日,惠风和畅。山东社会科学院“院友学术论坛”迎来第一期嘉宾——我院杰出院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原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部原监察专员邵景均。邵景均研究员1979年10月从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部转业到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后更名为山东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先后任情报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院长学术助理和山东省发展对策中心总干事、研究员,在山东社科院专职科研工作岗位上度过了22年的美好时光。2002年,邵景均调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2008年,受党中央派遣赴越南中央党校,向越共高级干部和理论家介绍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情况。是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组织部特约评论员,《人民日报》特约高级编辑。

此次做客论坛,邵研究员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以“关于做学问、写文章的几点体会”为题,为论坛奉献了一场激荡智慧、启迪人生的思想盛宴。一字一言,无不渗透着邵研究员深厚高远的文化情怀,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和情真意切的赤子之情;一观一念,让人启迪,给人力量,发人深省。

 

做学问、写文章,是社科研究人员的基本功

一、社科研究工作是“智库工作”。

如果不知如何做学问,不会写文章或者对文章的基本要求不懂,就很难胜任社科研究的“文字工作”,更不必说成就斐然了。

二、社科研究工作者要做“智者”。

人才具有多样性,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偏好选择自己的发展途径,不必刻意在“搞研究”“写文章”这棵树上吊死。

※旁征博引

·章碣诗《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可见能成就伟业或者有所建树的人未必一定是读书人,英雄不问出处。

 

做好学问,重在“立志” 根在“创新” 贵在“勤奋”

一、做好学问重在立志。

中国历代有作为的学者都首推“立志”。

※旁征博引

明代王阳明提出做学问的四个要点:“笃志、力行、勤学、好问。”“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志向是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动力。

※旁征博引

古人讲:“有志者事竟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苏霍姆林斯基:“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对不同的人来说,志的内容是不同的,都具有合理性。不同的环境会改变、塑造、强化人的志向。

※史海拾贝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摆脱自身贫困,“出人头地”等。志向各不相同。

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应该从“立志”做起,立志发展社科理论。理论发展有三种基本形态。

一是修正性发展,对经过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理论,给予修正;

二是继承性发展,对已有正确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给以扩大和发挥。

三是创新性发展,理论从无到有,新理论的诞生。

※史海拾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理论,都属于创新性发展的新理论。

二、做好学问根在创新。

社科研究的本质是创新。探索未知,创新、创造,是科研工作的常态。社科研究人员做学问,属于“科学研究”。它是探求未知领域真理的过程,显著特点在于创造性、创新性。

理论创新有它特有的规律和要求。需要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灵活的创新方法以及丰富的创新知识和素材等等。

理论创新要“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敢”创新,就要有创新的胆与识,创新始终与风险危险相伴。还要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旁征博引

商海名言“利向险中求”。求利如此,求理亦如此。

清朝李渔云:“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之所能私;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

“会”创新,就要有务实精神,要掌握理论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方法,还要适时改变老师。理论来源于实践。发展理论的基本途径是到群众的实践中去。

※旁征博引

古人做学问,不但强调“读万卷书”,而且强调“行万里路”、“读无字书”,即深入实践,了解社会。

※旁征博引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搞科研,首先得学会善于从“无疑”处生“疑”,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等思考过程,逐渐释疑。如果对现有的东西一味地“坚信不疑”,思维方式僵死,就根本谈不上理论创新。

※旁征博引

古人讲 “转益多师”,不能只有一个老师,要广为借鉴。“吐糟粕而吸精华,略形貌而取神骨。”不能老是依傍某个人,须知,“创意造言,皆不相师”。

三、做好学问贵在勤奋

勤能补拙,勤能增智,勤能增效,勤能静心。理论创新绝不是可以轻易实现的,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要能够静下心,沉住气,专于一,孜孜以求,不屈不挠,百折不回。

※旁征博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心浮气躁、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虚于应付,都与理论创新无缘。

讲勤奋,必须明确研究者的勤奋方向与重点。科研工作最终成果体现在文章与著作上,应紧紧围绕自己专业的主攻方向努力钻研,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

※旁征博引

古人说,要写好文章,“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变化姿态,皆从熟也”。多写,熟能生巧,才能把握写作规律,运笔自如。

做学问是一件清苦的事,有时是一件危险的事,终归是一项大有益于社会的崇高事业。

 

好的理论文章在目的性要求上,应坚持“五性”,体现正确的导向

一、好的理论文章应该坚持准确性。

文章的准确性是由文章的作用与功能决定的,好的理论文章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彰显核心价值。公开发表的文章,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内部探讨性文章,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要有逻辑性、合理性、启发性。

※史海拾贝

魏文帝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本着文以致用的精神,强调了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

二、好的理论文章应该坚持针对性。

理论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实性、针对性。提高理论文章的引导能力,需要有效回应社会热点,在说理中因势利导,在引导中凝聚共识,在满足群众思想理论需求中更好地体现理论的作用和价值。

讲针对性,要厘清社会思潮、明辨理论是非。要高度关注有影响、有典型性的社会思潮,着力回答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

三、好的理论文章应该坚持理论性。

要努力从规律层面认识和把握问题,而不是就事论事;要多讲道理,回答好“为什么”;少说一些“你们要”、“大家要”的指示的话。

四、好的理论文章应该坚持服务性。

理论文章必须紧紧围绕大局、自觉服务大局,这是理论文章富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奥秘所在。所谓大局,是人类发展的大局,国家兴盛的大局。

建设性与服务性紧密相连。我们的理论文章不是可以远离现实的玄而又玄的学术文章,而是能够提出积极的对策建议,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现实的政治理论文章。

五、好的理论文章应该坚持创新性。

创新是理论文章的生命力所在。好的理论文章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理论文章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反映一定的理论创新。

※旁征博引

晋代陆机《文赋》名句:“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讲的就是“继承”与“创新”。

 

 

写出好文章,贵在“积累、激情、机遇、技巧”

一、写好理论文章,积累是基础。

积累主要围绕提高研究问题创造的能力,需要加强书本知识、实践知识、写作经验以及德才学识的积累。

通过积累,掌握研究方向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熟悉实际工作的基本情况;明确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讲积累应注重打牢做人和做学问基本功。打牢做人的基本功,才能培养浩然正气,提高德才学识。打牢做学问的基本功要有返回经典的耐心、独上高楼的境界和秋水文章的心力。

※旁征博引

孟子说要“善养”能够“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清朝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着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已。”加强自身修养,具有远大抱负,身有凛然正气,思想认识深刻,这是写出黄钟大吕般文章的必要前提。

※史海拾贝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个境界,讲的是立志高远,艰辛探索,方法正确。这些正是做学问的基本功。

讲积累也要注重接触新思想。尽力了解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一切新的思想、观点,新的方法、论证,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写文章才会有新意、有深度,博大精深。

※旁征博引

宋儒陆九渊讲: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讲得就是好好读书,多读好书。

讲积累还要注重思考大问题。善于思考千古之事、众人之事,写的文章就可能立意高远。

※旁征博引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连接千古之事、众人之事。

二、写好理论文章,激情是动力。

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只有带着感情、激情、燃烧的热情才敢于碰撞敏感问题,才能写出打动读者的好文章。

※史海拾贝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愤怒出诗人。

激情来于社会责任感,来于远大理想和志向,来于对人民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丑恶的憎恨、对美好的向往。

三、写好理论文章,机遇是条件。

好文章总是因时而作。写文章,应该有机遇感,懂得把握时机。机遇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或有效期。

※旁征博引

西方哲人讲:“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它不相信眼泪,它与懦弱、懈惰无缘。”“机遇稍纵即逝,目光敏锐、勇敢果决者常常能获得它。”

中国哲人说:“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宋·苏洵《远虑》)“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宋·苏轼《代候公说项羽辞》)

机遇来自实践。实践的发展要求人们回答问题,好文章的机遇也就来了。抓机遇就是抓问题。

抓准问题,主要包括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重点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久攻不下的难点问题,以及对事物发展具有潜在的重大影响的冷点问题。

抓机遇是有风险的,而价值往往存在于风险之中。任何真理的发现与普及,都可能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四、写好理论文章,技巧是途径。

写理论文章是“技术活儿”,是否具有写作技巧十分重要,可以说“细节决定成败”。

※旁征博引

《左传》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是“过河”的“桥”或“船”。

写作技巧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写作技巧属于艺术,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理论作品的写作技巧更多地体现在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之中。

写作技巧本质在于实践创新,来自写作中的用心推敲,琢磨。

文章贵在反复修改。文章贵精不厌改,删繁剪秽出清新。

※旁征博引

曹植说:“世人著述,不能无病。”医文之病,在于修改。古人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词、句、意都恰好,文章才是恰好。

 

努力为研究人员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存在决定意识,做学问不能忽略环境的影响。

※旁征博引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讲的是生活在好的环境,能得到健康成长。

二、社会环境的状况对生活其间的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决定人的精神面貌。

※史海拾贝

隋炀帝时大臣裴矩,王夫之称其为“天下知贱恶之”之人。唐太宗时变成敢于犯颜直谏的诤臣。导致裴矩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的,就是唐太宗政权“君明臣直”的政治环境。

三、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激励和保护学者做好学问至关重要。

(山东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副译审凌琪整理)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56号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704698
山东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1-2015 by sdass.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