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  视频 |  领导关怀 |  寄语感言 |  共襄盛举 |  岁月如歌 |  创新工程 |  智库建设 |  智库联盟 |  高层论坛 |  高端访谈 |  文库名家 |  三类人才 |  朝花夕拾 |  春华秋实 |  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智库专题薪火承续 四秩芳华文库名家
十年磨一剑
——《科学社会主义通论》撰写过程和社会反响
时间:2018-10-30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017年12月30日 第54期    作者:宋士昌     浏览量:
 

 

编者按:古往今来,名家名著历来是科学繁荣、社会兴盛的重要标志。培育名家、多出名著,无疑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任务。山东社会科学院成立30多年来,一批优秀科研人员潜心治学、穷经皓首,出版了一批学术名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具有长远历史价值的宝贵财富。本着尊重名家、传承学术,进一步促进学术繁荣和加强智库建设的要旨,山东社科院组织出版了《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库》,首批《文库》(15部)已于201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为进一步释放这些名著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功能,特开设“《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库》作者专访”,对“文库”作者进行学术访谈,以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治学体会得以广泛传播。 

 

 

由我担任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通论》被纳入《山东社会科学文库》出版。应《山东社会科学报道》编辑部约请,现就“通论”撰写的背景、过程以及社会反响作简要回顾。

一、撰写背景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系统总结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高潮迭起,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谷。一时间,社会主义“终结论”甚嚣尘上。科学社会主义的命运如何?怎样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系列重大课题提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进步人类面前。围绕上述问题,中国理论界兴起了新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和教训的热潮。中国共运史学会原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曾和我多次谈及这些问题,希望能在全面系统总结共产主义运动的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中探索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我欣然接受了高放教授的建议。但当时由于在党校工作,事务繁忙,因而只是对该课题研究的框架结构作了些设计,对相关资料作了些收集,并未正式启动。

(二)写出一部涵盖理论、运动、制度,贯通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社会主义专著,是我国科社与共运学界的共同心愿。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因组织撰写《干部学习词典》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两部工具书,曾多次向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江流教授请教。在一次谈及苏东剧变时,他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大曲折,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谷,社会主义的重新振兴需要既科学又贴近现实的理论思考。毛泽东在1959年底至翌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才能解决面对的新问题。现在我们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是不行的。江流教授曾组织中国科社学会一批资深学者撰写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2001年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当时他和我谈及此书时说,从内容上看,涵盖了理论、运动、制度三个方面,但从纵向看未能贯通到马列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希望你们在此基础上能有新的突破。

(三)随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研究的拓展深化,撰写《科学社会主义通论》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在省委党校从事教研工作,系统教授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原著、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等课程,并撰写出版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等著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相继撰写和主编出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邓小平理论论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研究》等学术著作。数十年马克思主义的教研实践,为从理论、运动、制度等方面撰写《科学社会主义通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利用担任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之便,广泛联系交往山东乃至全国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为组织队伍、选拔人才进行了充分准备。上世纪90年代末,《科学社会主义通论》撰写工作正式启动。

二、写作过程

(一)框架体系的确定

根据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所发生的四次历史性飞跃,全书共分四卷: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19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二卷,列宁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及20世纪前半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第三卷,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及社会主义在多国胜利时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第四卷,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及社会主义模式多样化时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从“通论”四卷的划分到章节内容的确定,从资料的初步搜集到有序分类,从框架体系的初步设计、反复修改到编写提纲基本成熟,前后花费了四年多时间。出于慎重,又在理论界广泛听取意见,用了半年时间,召开了四次由作者和省内外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吸取了数十条有价值的建议,作了四次修改,最终形成基本的框架体系。

(二)写作队伍的组成

顾问的选聘。聘请几位有相当知名度的资深教授为“通论”总体设计把脉,为写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供学术咨询。经多次联系和沟通,最后选聘张汉清(北京大学教授,原中国共运史学会副会长)、赵曜(中央党校教授、原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高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原中国共运史学会会长)、靳辉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原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为顾问。

撰稿人的选拔。以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系统、党校系统、高校系统为重点,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选拔了四十余名理论功底深厚、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为撰稿人。经全面比较、综合平衡,最终确定韩民青、李爱华、李荣海、王晓明、徐东礼、李述森、林辉基等七位专家为副主编,协助主编主持各卷的撰写、初审和通修定稿等工作。

(三)写作特点和方法

1、以论统史、史论结合。全面总结一个半世纪以来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论点,以此为指导研究和揭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2、一总三分、总分结合。所谓“一总”,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具有严密的逻辑,是一个科学的整体;所谓“三分”,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包括理论、运动、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论”全书坚持和贯穿这一研究方法,从理论、运动、制度统一的高度来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向人们昭示:只有在三者结合中才能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3、以线谋篇、以点带面。以线谋篇,即全书要紧紧围绕理论、运动、制度这样三条主线谋篇布局,全面揭示一个半多世纪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以点带面,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由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组成的,只有深入研究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规律,才能全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总体规律。

“通论”一书从分工写作到初稿完成,再到分卷初审、通修定稿,又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2004年这部240万字的学术专著最终完成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现实意义

(一)明辨方向,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之初,就曾对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清理和批判。在科学社会主义一个半多世纪的发展中,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也总是如影相随。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流派五花八门,如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新共产主义等,不一而足。通过科学社会主义通论的研究,可以了解这些“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斗争的过程,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二)开阔视野,把握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不是封闭性的产物,而是具有世界历史性特点的、波澜壮阔的宏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一开始就以世界眼光理解社会主义理论与运动。一百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以其内在的科学价值,向世界展示了自身的合理性,并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写了世界发展的格局。对科学社会主义综合性研究,既可以通过了解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又可以使人跳出地域性局限,在一个广阔的平台上审视和感受社会主义运行过程,并在社会主义与各地实际的结合中体味到社会主义的多样性特征。

(三)以史为鉴,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一切现实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

不懂得过去的历史就不懂得今天的现实,也就不懂得未来世界究竟走向何处。人们总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引出对现实和未来的分析。当把科学社会主义总体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时,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把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运动来看待。社会主义在推进过程中虽然也遭到失误与挫折,但任何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是以挫折的出现为代价的。社会主义出现问题,是任何社会发展都经历过的“常态”。面对困难和挫折,社会主义没有沉沦,而是义无反顾地奋身而起,继续在人类历史演进中承担着自己应有的角色。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制度发展的历史,是社会主义创造、走向辉煌的历史。我们应该从历史发展中,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并以此为动力推进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

(四)立足现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是世界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必须融入世界;中国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也必须放置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中加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我们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并用这一规律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指导新实践。

四、社会反响

《科学社会主义通论》出版后,全国理论界反应热烈,好评如潮。王修智(时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在《科学全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评介文章中指出,《通论》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第一,全面考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我们进一步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一本好教材。第二,深刻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轨迹,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和分析。第三,科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三大规律,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启迪。

赵曜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一件可祝贺的大事》中指出,每一个新时代都有自己的重大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回答和解决,就能把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一大步。同时代的主题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相比,我们的理论研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情况研究得不够,尤其缺少大部头有分量的著作。《科学社会主义通论》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高放以《通览全局论述纵横》为题发表评论说,《科学社会主义通论》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四次飞跃、四个高潮为纲来分卷撰写的,视野开阔。本书的鲜明特点和优点是通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全局,既纵向论述一百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如何波浪式曲折前进,又横向论述世界社会主义如何从西欧一隅逐步扩展到东欧、东亚以至世界五大洲。全书视野宽阔,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以论导史,史论结合;以史验论,论从史出。全书把中国如何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曲折前进置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野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之中进行考察,这对提高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认识和民族自豪感很有帮助。

张汉青在《科学社会主义主题的系统深入研究》评介文章中强调,《科学社会主义通论》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既系统地全面地纵向考察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至今1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又横向地从理论、运动、制度三方面探究了每一发展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问题。既从纵向深刻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又从横向阐发了各重要时期的不同阶段性和相对独立性;既突出了经验教训的总结,又兼顾了思想理论的升华,从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

在200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中,《科学社会主义通论》荣幸入选,并成为十大学术热点中推选出的唯一理论专著。

 (作者为山东社科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

 

宋士昌简介

 

宋士昌,1944年8月生于山东省金乡县,1962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教授,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山东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兼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第五届副主席,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研究成果:个人专著《科学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跟踪研究》等。主编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邓小平理论论纲》《科学社会主义通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20余部。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文章12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哲学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等重点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56号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704698
山东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1-2015 by sdass.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