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  视频 |  领导关怀 |  寄语感言 |  共襄盛举 |  岁月如歌 |  创新工程 |  智库建设 |  智库联盟 |  高层论坛 |  高端访谈 |  文库名家 |  三类人才 |  朝花夕拾 |  春华秋实 |  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智库专题薪火承续 四秩芳华朝花夕拾
宋士昌:“勤”有独钟,“择”有所成
——访山东社科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宋士昌
时间:2018-11-01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报道》26期    作者:黄晋鸿     浏览量:
 

编者按:

山东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宋士昌在2016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近50年来,宋士昌一直投身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原著、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新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一些重要学术问题上,取得了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使广大科研人员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体会,《山东社会科学报道》近日专访了宋士昌研究员。

 

 

黄晋鸿(以下简称黄):宋研究员您好!您此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发展史上的又一件喜事,也是对您长期以来科研工作的最好肯定。能否谈一谈您的感受?

宋士昌(以下简称宋):回顾自己的治学历程,我概括为两个词——“厚重”而“艰辛”。“厚重”是指研究领域较为宽阔,研究功底较为深厚,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艰辛”是因为近二十年来,自己的科研教学任务是在担任着省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等领导管理工作及省社联副主席和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等多种社会兼职的前提下完成的。数十年社会主义的研究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同时必定是一个忠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正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给了自己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不竭动力。

黄:近50年的科研经历,您一定有很多感悟,能不能跟中青年科研人员分享一下?

宋: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科学研究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不仅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还要有所选择,有对所研究领域的“钟情”和持之以恒的专业精神。回顾自己近50年的科研历程,我总结了如下四点经验: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马克思主义原著、原理的深厚功底,是研究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真谛,数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刻苦攻读原著,潜心研究原理,力求学以致用。在自己主编和撰写的著作中,有关经典作家原著解读、学习体会、指南及原理方面的就有几百万字之多。这些著作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普及产生了重要影响。1986年撰写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一书,获得理论界高度评价,至今仍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解读的重要版本。1990年主编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一书,是当时同类著作中发行量最多的书籍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中,我自己体会到,学“懂”马克思主义的“懂”,应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学后自己真懂,二是讲出来能让人听懂,三是写出来能让人看懂。这实际上是理论工作者学习领会经典著作在认识上的三次飞跃。只有以此来要求检验自己,才能在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实现一个个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也正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使自己能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争得一席之地,做到不论是在省委常委中心组等高级干部读书班上,还是在国内外高层次理论研讨会上,我的报告和演讲都受到普遍好评和充分肯定。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基本问题的跟踪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问题,多年来,一直坚持跟踪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不乏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力作。自己主编出版的《理论旗帜——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时代创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影响和贡献》《世纪曙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变化》等系列著作,是国内最早把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完整体系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之一,也是国内最早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角度深刻论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的专著之一。这套书出版后学术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在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能写出开拓性、超前性的著作实在难能可贵。2002年我出版了近60万字的个人专著《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跟踪研究》,这是我近十几年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跟踪研究部分成果的汇集。书中论及的十四个问题,既涵盖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又贯穿着二者的内在规律;既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内容上的继承发展、拓展深化关系,又体现了二者在体系上一脉相承的统一关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热点问题,又是容易引起人们思想困惑和疑虑的难点、疑点问题。对这样一些问题,本书在历史与逻辑的探索和多视角、多层次研究的基础上,都做出了有理论深度、有独立见解,能够给人以启迪的回答。

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会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不同的历史性课题。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党的十四大以来,自己遵循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资本主义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国际国内重大现实问题等的研究,相继主编出版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研究》《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民主论》《法制论》《人权论》《民族论》《宗教论》等一系列在国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同时,在报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理论文章。

四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全面系统研究。所谓“弄通”马克思主义,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原理真正“学懂”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完整科学体系的融会贯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掌握的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达到这样的研究境界,必须在对马克思主义原著、原理,民族化、时代化等基本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对马克思主义各个阶段继承和发展关系、对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自身不同学派、思潮之间的比较研究才能做到。2004年,我主编的240万字《科学社会主义通论》(四卷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书就是立足于对完整体系深入研究和在“通”字上下功夫的代表作,是自己和国内几十位专家历经多年潜心研究的重大成果,出版后在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反响。赵曜、高放、张汉清等国内知名专家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一部从理论、运动、制度三方面全面系统研究并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鸿篇巨著”,“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一件可祝贺的大事”。200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中,这本书成为第六热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建设是新世纪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工程”中推出的唯一一部著作。

黄:刚才您谈到,您的科研成果是在担任着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等领导管理工作及省社联副主席等多种社会职务的前提下完成的。您当时对山东社科院的发展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宋:我是1999年底接省委通知来社科院任职的。记得在全院职工见面会上,我讲了四句实质性的话:社会科学院的中心工作是科研,科研工作的根本在于提高质量,提高科研质量的关键在人才,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在精品。在我任书记、院长的五年多时间里,工作着力点一直没有偏离这一总体思路。

全面提高科研质量,是一项问题多、难度大的复杂工作,需要党委和院领导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多措并举。首先,院主要领导要率先搞科研,真正懂科研,否则就没有资格领导和管理科研。其次,加强科研人员的理论修养,提高政治素质,使一切科研活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三,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突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大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的服务力度。第四,抓好学科建设。在搞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建设的同时,重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突出优势学科建设,强化薄弱学科建设。第五,做好行政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第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尤其要加快人才、精品两大战略工程的制定和实施。

一个科研单位在理论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单位学科带头人,所以当时全院对人才工程建设也非常重视。山东社科院在全国率先实施“院优秀专家”和“资深研究员”评选制度,实施了“院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奖”制度,并配套实施“精品战略”工程。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到2003年前后,全院80%以上的所长和学科带头人入选为省级学会会长和国家级学会的常务理事、副会长,山东社科院在理论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大大提升。2001年到2004年间,在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社科院一等奖获奖数三次第一,一次第二。当时,全省每年10个一等奖,社科院两次5项,一次4项,一次3项。全院70%以上的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获得过一等奖,相当一部分中青年研究员具备了冲击一等奖的水平。

黄:在您担任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期间,您发起成立了“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我们注意到,这个中心也是山东社科院去年启动的“创新工程”着力加强的平台。能否谈谈您设立这个中心的初衷,中心设立后做了哪些工作?

宋: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的建立是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发【2004】3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山东之所以能在全国第一个建立省级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并以社科院为挂靠单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当时社科院在全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无可替代。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组织中,社科院不仅担任着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山东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会等多个学会的会长,而且有一批在其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专家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问题的系统研究中,社科院数年来已整合全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有生力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科学社会主义通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论》等在国内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就是由山东社科院发起,整合了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数十名专家学者,经过五年多的协作攻关而集体完成的。

其次,中心的组建是山东省委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山东社科院积极作为的结果。当时我们院党委向省委呈交了建立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的建议,之后被省委采纳、吸收到中共山东省委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之中。

鉴于以上两个方面原因,省委决定建立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挂靠单位为山东社会科学院。2004年5月20日,中心成立和揭牌仪式在山东社科院举行。山东省委副书记王修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正昌等领导同志出席并为中心揭牌。

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专家组,由50多名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黄楠森、刘国光、江流为三个专家组的学术顾问;韩民青、郑贵斌、宋士昌为三个专家组的首席专家。中心成立之初便决定组织编写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系列论著——《马克思主义文库》。当时,国内还没有像《马克思主义文库》这样详细地、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和准确阐述的系列著作,如果出版成功,不仅是一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而且将填补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某些空白,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个人认为,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作好这项研究出版工作,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山东社科院正在实施创新工程,我对后来者继续完成这项工程,充满期待。

黄:作为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的主要创办者,同时又是山东社科院的老领导,您对山东社科院未来的工作有些什么期望和建议?

宋:作为山东社科院曾经的领导人,我有些个人体会,与大家分享:一是提升科研质量是科研工作的根本和生命线。科研院所在党委、政府心目中的地位和被重视程度,从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能否提供对其决策咨询具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在理论界学术界的前沿地位,亦取决于能否生产具有领先水平的精品力作。二是坚定不移推行人才战略。一所名牌大学,关键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同样,一所好的科研院所,关键不在于人多、楼多、车多,而在于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学科领先水平的优秀科研人才。他们才是提高科研质量的依靠和根本。因此,在全面加强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必须着重突出人才战略工程的实施。三是持之以恒坚持精品战略工程。人才创造精品,精品定位人才,从一定意义上讲,二者是一个互相作用的统一体。所以,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同时,必须配套以精品战略工程。

我很高兴地看到,山东社科院去年重新恢复了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的建制,并作为“创新工程”的重点工程进行打造,这让我非常欣慰。“创新工程”争取到了省里的支持资金,致力于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在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听说前来学习考察的兄弟院络绎不绝,华东地区、全国社科院系统的交流大会也在山东举行。这种景象让我联想到了2003年,那时山东社科院综合实力实现了飞跃性发展,在全国地方社科院的评估中,上海院、四川院和山东院位列前三,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梯队。相信不久的将来,山东院一定会达到并超过2003年的成绩。

近50年的理论工作和治学生涯,使我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后,我会继续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山东社科院一起,为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和普及做出新的贡献。

黄:在谈到您的科研感悟时,您提到了马克思的一句话:“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就让我们用马克思的另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访谈:“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感谢您对山东社科院的发展所做的一切努力。让我们一起期待山东院的明天更美好!

 

宋士昌简介

宋士昌 1944年8月生于山东省金乡县,1962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教授,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山东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兼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第五届副主席,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研究成果:个人专著《科学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跟踪研究》等。主编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邓小平理论论纲》《科学社会主义通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20余部。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文章12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哲学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等重点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省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56号 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704698
山东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1-2015 by sdass.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