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田野 推动中国史前考古向纵深发展 ——栾丰实简介 栾丰实,男,汉族,山东烟台人,1951年11月生。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曾任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以来,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和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郑州大学兼职教授、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兼职教授和日本国学院大学客座研究员等。2006年以来,为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启动的“中国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评估咨询专家组成员。2008年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聘为国家社科基金考古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201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山东社会科学名家名作展》,获山东社会科学名家称号。6项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奖,2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奖。 栾丰实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考古教学、田野考古和考古学研究三个方面。 考古教学:自1982年在山东大学考古专业任教以来,先后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等十余门专业课程。1989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教师(1989、2012)、山东大学首届十大教学名师(2005)、山东省优秀教师(1990)、宝钢杯优秀教师(2012)等。1990年,《田野考古实习》课程获原国家教委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田野考古:他从事田野考古工作逾40年,先后主持过省内外20余个古遗址的考古发掘,其中对中国考古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有泗水尹家城、邹平丁公、日照两城镇和开县余家坝等遗址。邹平丁公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和多字陶文,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和古代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被评为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已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日照两城镇遗址的挖掘采用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方法,较以往的传统发掘获取到更多的新资料和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水平,为新世纪以来的田野考古工作提供了一个范例,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评价。两城镇遗址的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质量奖,最终成果——四卷本的考古发掘报告,2018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考古学研究:长期致力于中国史前考古研究,在远古文化和社会考古研究领域成果丰硕。首先,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总结出“5+2+N”的模式,即年代序列清楚完整的文化区有五个,次一级的文化区有两个,再次的区域有若干个。其次,系统分析和研究以黄河下游为主的海岱地区史前文化,与田野发掘工作相结合,建构起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的详细分期和年代,梳理出清晰的文化发展谱系,为东方史前社会和东夷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再次,纠正了学界以往关于良渚文化年代关系认识上的错误,为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完善了准确可靠的时间框架。最后,对中国史前社会的文明化进程的模式和类型、途径和特征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有影响的观点。较早开展聚落考古的实践和研究,明确提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心由以年代学为中心的文化史研究向古代社会研究的转型。 |
责任编辑:张元思 |
编审:凌琪 |
|
 |
扫描关注
山东智库联盟手机站
|
|
 |
扫描关注
山东智库联盟微信公众号
|
|
 |
扫描关注
山东社科院微信公众号
|
|
|
|
|
|
上一篇:
|
下一篇: |